人才培养措施、成果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在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丰富“三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有着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优良传统。通过20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工学交替”、“基地实训”、“订单培养”、“项目主导”四大类八种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土木工程类专业“工学交替”模式,农学类专业“两基三段式”实践训练模式,园艺园林类和动物科学类专业“项目+基地”实践训练模式,文学与新闻类专业“4X4”人才培养模式,软件工程专业“适岗培养”模式,战略新兴专业人才“3+1”模式,石油类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科研合作+双师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每年在每一级本科生中组建30多个“卓越计划”实验班、14个“产业计划”实验班。多年来,学校坚持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学校2007年被授予“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年来,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以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为抓手,深化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的部分学院,如电子信息学院、信息与数学学院等,对近6000名本科生按照“学程分段,专业分流,整合基础,优化课程”的总体思路实施培养活动,一年级只分大文大理,二年级按专业类学习,三、四年级按专业学习,即1+1+2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分级分类教学,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夯实基础与强调适应性的有机结合。

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校是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学校建立层次丰富的多元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前沿问题研究和研究方法类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立项建设《创业起步》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创业案例》教学案例库,建立政、企、校联动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加强校园科技孵化器、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体系。荣获“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建立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导师库入选351人,目前已有50余位企业家、投资人作为创业导师到学校现场授课。